2024年2月9日,清华大学-鄂尔多斯实验室骞伟中-崔超婕团队在国际期刊Fuel上发表论文,阐述碳纳米管制备过程中抑制甲烷生成的策略性论文。
众所周知,烃类的催化裂解是制备碳纳米管最重要的方法,而碳纳米管已经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导电剂产业,在新能源技术革新链条中占据重要地位。同时,除了固相的碳纳米管产品外,最理想的气相产品是绿氢(基于单位质量氢气的CO2排放极低),这对于碳中和时代发展可持续的技术路线非常重要。然而,不为人注意的是,烃类的催化裂解是一个高温下催化剂严重积炭的过程,气相产品无法保持理想的纯氢状态,而会逐渐生成甲烷。既降低了固相产品收率,又使得气相产品贬值。更加严重的是,甲烷的温室气体效应是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效应的21-28倍。
因此,抑制甲烷生成的策略具有一举多得的重要意义。
骞伟中-崔超婕团队对乙烷、液化气、碳五烃类的裂解过程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。发现甲烷选择性的提高与碳产品的缺陷程度正相关,而碳产品的缺陷程度又与催化剂的失活程度正相关。另外,甲烷的生成是一个热力学有利的过程。因此,该团队系统地提出,要从催化剂的晶粒微观层次,催化剂分散的介观尺度,以及催化剂/碳纳米管聚团的宏观尺度进行有针对性的动力学强化策略调控。通过努力,碳纳米管的收率可达到烃类原料质量的70%以上,氢气在气体中的纯度可达95%。这些通用的方法论,为进一步获得绿氢与高质量碳纳米管材料提供了基础。